素媛细说电影剧情介绍:
叶清臣之所以能得第二,不是因辞赋好,实是对策有水平。叶清臣以对策压倒“以辞赋得名”的宋氏兄弟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才有了后人所说的“浚学伟文,发于妙龄,决策三篇,万儒竦听,阔视霄路,直步云庭”[28]的盛况。从此以后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天圣年间的科举改革,对当时儒学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北宋古文运动相表里。科举考试侧重面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北宋科举改革的第二次是庆历年间,它是与庆历新政相一致的。庆历新政,颁布了贡举新制。主要改革措施有两点:一是“进士试三场,先策,次论,次诗赋,通考为去取,而罢帖经、墨义”;二是“士事通经术,愿对大义者,试十道,以晓析意义为通,五通为中格”[29]。庆历科举改革突出成就在于先策,次论,后诗赋,一改天圣年间的“通较工拙”为“逐场去留”,增加了策、论成绩在进士考判终审中的比重。原来处于末位的策试,现在代替诗赋成为进士进退的关键,使重策论轻诗赋成为科场的指导思想。尽管庆历新政不到一年便夭折,但科举改革的成就却被不折不扣地保留下来。尤其是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重登中央政坛,以翰林学士权知礼部贡举,大张旗鼓执行这一措施。嘉祐二年的科举,在宋代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其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唐宋古文运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且使苏轼、苏辙、曾巩等优秀古文家脱颖而出,为宋代文化繁荣期的到来提供了一种简易传道的工具和组织了一支宏大的队伍。关学、洛学、蜀学、王学四大流派,有三派的代表人物出自欧阳修之门,如洛学开山程颢及弟子朱光庭,关学巨子张载及弟子吕大钧,蜀学代表人物苏轼、苏辙,都是嘉祐二年进士出身。这些文化巨子的脱颖而出,与科举改革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