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o-1736中文剧情介绍:
焦循(1763—1820年),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江都人。著有《孟子正义》、《雕菰楼集》等。焦循治经不赞成以考据补苴代替经学研究。他认为清代经学盛兴,前面有顾炎武、万斯大、胡渭、阎若璩,近世以来,在吴有惠栋之学,在徽有江永之学、戴震之学,精而又精。另有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父子,钱大昕叔侄。他们都是名家。焦循认为,缺乏独立思考是盲目尊信汉儒经学的症结所在。因此在方法论上,他主张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学求其是,贵在会通,是焦循治经方法的体现。
焦循治《易》尤表现学术其是,贵在会通的精神。他治《易》从研究程颐、朱熹易学出发,逐渐探求服虔、郑玄。自汉魏唐宋元明,乃至同时代惠栋、张惠言等诸家治《易》之书,他都细读,采其精华写成专书。尤其是运用数学方法解《易》,用数的比例,来求《易》学比例,又把文字训诂学中的假借、转注诸方法引入《易》学,创立独特的易学体系。焦循不同意朱熹所谓《周易》为卜筮之书的说法,而把《易》看作是圣人教人改过的书。他认为《周易》卦爻的推移法有旁通、相错、时行三条,核心是变通。“能变通则可久,可久则无大过,不可久则至大过。所以不可久而至于大过,由于不能变通。变通者,改过之谓也”[26],在他看来,离开变通就无从谈《易》。焦循治《易》混淆经传之分,忽视《周易》的创作是一个过程,但治学主会通、求是的精神,开创了新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