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链接剧情介绍:
也有些文章谈到苏俄文学对萧红的影响。比如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里所写的农民对于牛、对于马的情感,把它们送到集体农场去以前的留恋、惜别,和萧红的《生死场》中所写的农民们的对于家畜(羊、牛、马)的感情一样,真实、深厚而又质朴。二里半家的羊丢了,他像疯了似的找,她的傻老婆麻面婆也拼命地找;当王婆家的老马要进屠场被杀时,她如同自己受刑般难过,两只袖子完全湿透,好像给亲人送葬一样,生离死别。在农民的心里,牲畜不只是他们赖以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伙伴,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们,和它们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跟土地、跟生存联系在一起的发自肺腑的本能的爱。同样,白朗的短篇小说《生与死》中,描写了一个普通妇女参加革命的过程,这与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的经历如出一辙。
东北流亡作家的作品很多最后完成和出版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后期,客观上30年代初是他们创作的进行时。在当时的文坛环境中,作品就是模仿苏俄文学作品都是难能可贵的。他们在文坛刮起了一股具有苏俄现实主义史诗风格的“东北风”小说流,地域性的东北抗战文学有了世界文学的意义。他们对于30年代左翼文艺苏俄文学思潮的接受,不自觉的实践性呼应,远远地超越了抗战文学的范畴,为现代中国30年代文学创作的实绩添上了厚重的一笔。